
1600多年前,正值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。相传,东晋建国大将军陈元德不忍皇权更迭、王旗易帜天创网,弃官携眷南逃至广东番禺桂林乡宁仁里,逐渐形成了番禺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聚居点——坑头村。
时间转至19世纪中叶,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,罪恶的华工贸易由此肇始。一批家境贫寒的坑头村村民被迫离开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故乡,远渡重洋,开启一段秘鲁“契约华工”的辛酸血泪史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如今这座千年古村面貌已焕然一新。这里古巷古祠与碧水绿树相映成趣,现代化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驾齐驱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奏响着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新“粤”章。现在,坑头村村民再也不用背井离乡,反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成为“新坑头人”,在此生根发芽,繁衍生息……
千年坑头村
文脉赓续传薪火 古建活化育乡风
坑头村内,一座威风凛凛的陈元德将军铜像静静矗立——赭红碑石上,他身跨骏马,手持长枪,整座雕像仿佛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中腾跃而来,令人领略到他平定孙恩之乱时的豪气干云,和毅然辞官时的碧血丹心。陈元德南征开基的事迹激励着坑头村一代代后人,村内不仅每年都会组织陈族后裔祭祖,还依据其建村时手植水松树的传说建设敬松公园,于园内复建拜松亭、重立拜松碑、栽植水松树,修葺将军墓,用以纪念这位禺南开基鼻祖的丰功伟绩。
陈元德将军铜像威风凛凛
走进坑头村古色古香的街巷,雕梁画栋的祠堂群、青砖黛瓦的镬耳屋分布得错落有致,石板路间流淌着岭南水乡古村的静谧。作为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,坑头村现存4片古建筑相对集中的历史街区及7座清代祠堂。其中,楚庭陈公祠和茂盛陈公祠造型古朴典雅,内部灰塑龙舟脊、灰塑博古脊、木雕封檐板、砖雕墀头等纹饰精美,以广东非遗的独特魅力于2018年被确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。近年来,坑头村按照“修旧如旧、原汁原味”的原则,持续扎实推进古祠堂修缮与保护工作,通过新增文物标识与消防设施、粉刷渗水墙体、清洗园内青苔、防治白蚁等方式,再现着“古韵坑头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楚庭陈公祠
位于中约街石狮巷的24号民居也同样入选了第四批广州市历史建筑名单,这座中西特色交融的建筑由思乡心切的秘鲁归国华侨陈彦章于1920年建立,至今已有百年历史。目前,该侨宅由陈彦章先生第四代玄孙无偿提供,用作坑头村秘鲁华侨纪念馆。古宅内保留了部分原有陈设,还原秘鲁华侨的日常生活场景;辅以大量实物、图片资料,向公众诉说着十万“契约华工”的辛酸血泪。坑头村作为近代禺南的华侨之乡,尚有一至两千人旅居秘鲁,现有户籍人家中约有一半家庭在秘鲁有亲人。纪念馆及周边区域保存完好的秘鲁侨居,成为坑头村秘鲁华侨寻根溯源、认祖归宗的重要坐标,维系着侨民与故里的情感纽带。
坑头村秘鲁华侨纪念馆内景天创网
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,关键在“活”。坑头村围绕岭南陈氏宗族文化对古祠开展活化利用,让祠堂从遥远的历史中“走来”,“开口”讲述故事,“步入”当代生活。目前,坑头村内7处祠堂除供族人用于红白喜事摆酒、清明祭祖、春节聚餐等常规用途外,还成为村民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。厚斋陈公祠作为村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,其形制完整,木雕水平较高,经2013年重修后成为村史馆;宗旺陈公祠则被开发为农耕馆,展示了坑头村先辈曾经的农耕生活图景。此外,坑头村还依托祠堂举办敬老、公益诊疗、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,不仅有效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更以优秀乡村历史文化积淀涵养着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
生态建设织锦绣 绿美乡村入画来
从高空俯瞰,坑头生态公园内湖水碧波荡漾,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翡翠镶嵌在村内星罗棋布的建筑中。这座公园占地面积足有11公顷,以园中有园的方式串联起太和塘水上公园、世昌塘水上公园、梁地公园、敬松公园,精心规划出公园主入口区、康体健身区、滨水休闲区、渔歌荷韵区和生态园景观区五大功能区域。湖水中央,九曲小桥蜿蜒于粼粼波光之上,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之间,成为村民一个亲水休闲、欣赏四时景致的好去处。每逢夏季,面积约六七亩的荷花池内更可欣赏到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盛景,吸引不少市民群众前来围观打卡。
荷花池美景
风光旖旎的坑头生态公园,是坑头村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。作为首批“全国生态文明村”、广东省第一批宜居示范村庄,坑头村充分利用村内“水、田、林、塘”的固有元素,打造“两园一区一绿廊”生态格局,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。除坑头村生态公园外,村内还设有文化体育公园与多个口袋公园,共同构建起多处公园绿地、百亩水塘、千亩林田的“绿美坑头”新格局,让居民真正实现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。
敬松公园
近年来,坑头村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针对垃圾分类、雨污分流等重点领域“细梳妆”,不断扮靓乡村“颜值”。2024年,坑头村共投入卫生经费约600万元,以整治“六乱”为突破口,大力开展“三清一改”村庄清洁行动,对村边巷道、房前屋后、明沟暗渠等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清扫;落实村民和商户“门前三包”责任制,落实商业街卫生整治,环境卫生治理效能显著提升。
俯瞰坑头村 蔡炽广摄
水环境治理方面,坑头村针对雁洲涌上游环境治理问题,采取“源头截污、彻底整治”工作措施,全力配合上级部门开展雨污分流改造,加强了河涌两旁卫生保洁,营造出水清岸绿的水环境。以坑头村为例的南村镇农村水环境整治的建议获得2023年度广州市各级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十大优秀案例,为开展治水工作提供新思路、新方向。
河涌风光
“绿美坑头”建设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携手参与,2024年,坑头村发动二百余名乡贤、党员代表与青年志愿者参与植树添绿工作,共种下216棵落羽杉树、20棵凤凰木、3棵秋枫、34棵小桂花和18棵大红花;镇、村两级投入资金400多万元,对坑头村生态公园提质升级,绿树成荫,打造为鸟语花香,风景秀丽的乡村绿化示范点,持续擦亮“党群携手,绿美坑头”的党建工作品牌。
产业先行促振兴 基建完善惠民生
乡村振兴,产业先行。产业兴旺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,直接关系到村民的收入水平、民生福祉。坑头村优越的地理位置、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吸引到大量企业进驻,发展出定位清晰、结构完整的特色产业。目前,村内建有坑头村东线、西线两大工业园区,共有民营企业1000余家、规上企业30家。以番禺电缆集团、广州纳诺新材料科技、金凤凰米业为代表的企业发展辐射带动村民实现就近就业,解决了大量村民和外来人员就业问题。2024,年坑头村经营性收入7063万元,股民年人均收入11700元。
夯实农业基础是村美民富新画卷的关键。坑头村以“水”为题,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本地特色农业产业,建设火龙果生态园170多亩,并利用现有鱼塘、农田、养鹅场等,建成“四季果飘香,四时景不同”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区,实现了清新田园风光、浓郁乡土气息和有机农作物种植的有机结合,帮助村民有效扎牢“米袋子”、提好“菜篮子”、端稳“果盘子”,鼓足“钱袋子”。
火龙果生态园
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坑头村产业勃兴的另一大富矿。坑头村将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,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相结合,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精品线路:从坑头村文化体育公园出发→坑头生态公园→华侨馆→农耕馆→村史馆→永宁广场。通过对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,形成以陈氏宗族文化与秘鲁华侨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展示游览路径,将坑头村打造为集文创、商业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传统村落,展现岭南古村现代与传统交融的一面。
传统民俗活动
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强村富民提供了坚实基础,持续反哺坑头村基础设施发展。村内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有便民服务大厅,配备粤智助政务自助服务机,群众可办理城乡居民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等民生事项;文化体育公园内建设村民之家,可办理居住证、营业执照等。2024年,坑头村投入1800多万元开展西和路改造,投入资金300万元开展文昌路沥青铺设,合理规划停车位,显著提升交通通达度;完成村内6座公厕标准化建设,以“厕所革命”便利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。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,显著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村民安居乐业
从“番禺第一村”到秘鲁华侨之乡,再到今日的全国生态文化村、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培育村。在上千年的岁月长河中,坑头村人民用勤劳双手创建美好家园,在历史长卷中留下辉煌注脚,书写出意蕴悠长的“古村新生启示录”。未来,坑头村将继续巩固完善提升典型村培育建设成效,积极挖掘本村资源特色,在这座岭南古村续写“望得见古墙,看得见绿水,记得住乡愁”的乡村振兴新篇。
文/视频:番禺融媒记者张成锟 视频由AI辅助生成
图:南村摄影协会、往期图片
北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